成长 2025-07-29 阅读: 25

记忆模型的三个阶段

在认知心理学中,经典的记忆模型通常将记忆过程划分为三个核心阶段,分别是感觉记忆、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。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,共同构成了信息从接收、暂存到长期存储的完整路径,每个阶段在信息处理的方式、容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有着显著差异。

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个阶段,也被称为瞬时记忆。

它是外界信息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后的最初停留形式,其核心作用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短暂保存,为后续处理提供缓冲。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极短,视觉相关的图像记忆约为 0.5-1 秒,听觉相关的声像记忆稍长,约为 3-4 秒。同时,它的容量较大,理论上可以接收感官所接触到的所有信息,但这些信息往往是未经加工的原始形式,如视觉中的光信号、听觉中的声波振动等。如果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没有被及时注意和处理,就会迅速消失;反之,被注意到的信息会进入下一阶段 —— 短时记忆。

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暂存阶段,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临时加工和处理。它的持续时间相对延长,在没有主动复述的情况下,信息大约能保持 15-30 秒。

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,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 “7±2” 原则是对其容量的经典描述,即成年人短时记忆的容量通常在 5-9 个组块之间。这里的 “组块” 指的是有意义的信息单元,比如一个数字、一个单词,或是一个熟悉的短语,通过将零散信息组合成组块,可以有效扩大短时记忆的实际存储量。

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处于意识层面,我们正在思考、操作的内容大多存在于此,例如记一个临时的电话号码、计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等。若想让信息长期保留,需要通过复述等方式对其进行强化,否则会逐渐遗忘;经过深度加工的信息则会进入长时记忆。

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最终阶段,负责对信息进行长期存储和保存。它的持续时间几乎没有限制,信息可以在此停留数分钟、数天,甚至终身。

长时记忆的容量也被认为是无限的,能够容纳个体一生中积累的各种知识、经验、技能和情感等。从信息类型来看,长时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(包括事实、事件等可明确表述的内容)和程序性记忆(如骑车、游泳等技能性知识);从加工深度来看,经过理解、关联、意义建构的信息更容易在长时记忆中稳定存储。

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平时可能处于潜伏状态,不被意识直接感知,但当需要时,通过提取过程可以将其重新激活,回溯到短时记忆中供个体使用,例如回忆童年的一件往事、背诵一首熟悉的古诗等。

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非绝对孤立,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。感觉记忆是信息进入的 “入口”,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 “工作台”,长时记忆则是信息存储的 “仓库”,三者协同作用,使个体能够不断接收新信息、处理当下任务,并积累过往经验,从而适应复杂的环境和生活需求。

标签:

分享本文:

链接已复制到剪贴板
作者头像

管理员

博客作者 | 技术爱好者

热爱分享编程技术和经验,专注于PHP、前端开发和Web性能优化。

搜索文章